10月5日是九九重陽節(jié)。1989年以后,中國把這個秋高氣爽、登高望遠的一天,定為老人節(jié)??墒?,重陽臨近,卻看到有關老人救助的困擾話題,越來越多。這些話題其實很早開始,并且催生了衛(wèi)生部《老年人跌倒干預指南》等一系列技術指南。它引發(fā)更多議論,有人認為,本來引發(fā)關注的就不是技術問題。我感覺,許多不同層面的問題糾葛在一起,亂麻一團。
1 教育:立即補上急救課
未來的社會健康,就在今天的孩子身上。美國堅持對一個個孩子,從幼兒園到高中,一步步地培育,就形成今天社會急救的普及。
談救助技術,也要問技術怎么得到。傷害救助,確實只靠道德是不夠的,還需要最起碼的救助技術。救助不恰當和救助不及時,同樣危險而致命。例如美國的跌倒救護,專業(yè)人員來,只要判斷有一點點頸椎受傷的可能,就會先固定頸部,以防可能的截癱。假如沒有救助技術,很可能動比不動更糟,這是醫(yī)生都知道、也應該普及到每個人的常識。
很多國家的教育法律規(guī)定,成年前必須掌握基本急救知識,美國也不例外。美國幼兒教育的三分之一是兒童對危險的認知和規(guī)避:不要輕易成為他人的急救對象;小學就進入對他人急救的教育,除簡單包扎,還有專家作出細節(jié)指導,例如,如何在求救電話中說明所有必要信息;到中學階段,已經(jīng)正式學習外傷急救、心肺復蘇和心臟除顫等。
急救是一門必修課,必須考試,合格可以拿到急救資格證書。在這樣普遍教育的基礎上,出事就不怕遇不到有資格的人。相反,沒有資格證書的人做某些需要技術的急救,在美國是違法的。
技術教育也同時兼顧了道德,它并非簡單的技術指導,它有大量操練,就是把“沖上去救助”訓練成人的本能。遇到緊急情況,受過訓的人不但不會怕、不會手足無措,還會像醫(yī)生護士一樣,把上前判斷情況和做出處理,認定為自己的本分。
在一些中國的救助案例中,大家感慨:老人倒下,很多人怎么只圍觀而不施援手,反倒會有外國人上前施救。
其實,它反映的是雙方教育的本質差別。中國幾十年沒有建立在常識基礎上的以人為本教育。沒有首先顧及青少年自我保護、顧及未來在社會上的個人生存能力和心理健康、顧及他們個人如何與社會接軌,如何得到自助和相互救助能力?
未來的社會健康,就在今天的孩子身上。美國堅持對一個個孩子,從幼兒園到高中,一步步地培育,就形成今天社會急救的普及。所以,衛(wèi)生部出臺急救指南,固然是好事??墒?,救助行為涉及類似醫(yī)生護士的操作,需要長期反復的專業(yè)實戰(zhàn)訓練,閱讀是遠遠不夠。
中國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形成急救空白,不僅對學校教育應該有相關立法,亡羊補牢,社會也應該立即建立成人救助訓練機構,作為對當下社會空缺的填補。
2 保障:個案后的制度安排
個人傷害、急救,看上去是一些簡單個案,其實牽涉背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,以避免“沒錢治傷”引出誣陷他人的下下策。
除了教育制度安排,還有社會救助網(wǎng)絡的布局。路人急救畢竟是臨時處理,關鍵還是盡早招來專業(yè)救護和送醫(yī)。美國無論城鄉(xiāng),基本都在專業(yè)救護網(wǎng)絡之中,打救助電話叫來救護車的速度很快。不過,這種布局也是逐漸鋪開的。
我家在農(nóng)區(qū),一切都慢一拍,剛搬來時不熟悉,以為全美急救電話早已布局完成,遇到家人需要急救,打過去才發(fā)現(xiàn)911急救電話還沒延伸到我家,所幸一定距離內都有救護車站。直到幾年后,急救網(wǎng)絡才延伸過來。
美國在專業(yè)急救點沒有延伸到的農(nóng)村,一些地方政府機構如警察、消防等,都經(jīng)訓練兼職急救和協(xié)助送醫(yī)。在中國,救助網(wǎng)點的布置,其實也可以通過立法迅速推行。
另一個社會救助的構架,是法律對公共場所的各種安全規(guī)范,盡可能把意外事故降到最低。很多老人受傷來自公共場所建筑、道路等的不安全。有了法律,受傷害者也有了起訴責任者的依據(jù)。
幾年前,美國新澤西州就有一起對華人的傷害賠償。
事故發(fā)生在2006年新澤西州的蒙哥馬利市,從華東理工大學退休的沈先生,在來美探親期間,經(jīng)常搭乘屬市政府運送老年人的公車。有一次,下車時因殘障升降機損壞,一名93歲坐輪椅的老人無法順利下車。升降機已經(jīng)壞了一段時間,期間都是由同車老人自發(fā)協(xié)助輪椅上下車,那天,71歲的沈教授也和同車老人一起上前協(xié)助,而駕駛員卻坐在駕駛座上沒動。
不料,在過程中,沈先生跌倒在水泥地上,頸椎兩處骨折,造成高位截癱,三個月后選擇了回國。2008年,他雖是居住在中國的中國公民,仍委托美國律師向法院起訴了蒙哥馬利市的市政府:老人專車沒有配備適當設備協(xié)助殘障者,壞設備拖延修理,沒有配備受過專門訓練的駕駛員,駕駛員沒有盡職協(xié)助,市政府忽略公共安全,違反了美國《殘障者法案》。
按美國法律,市政府看到自己顯然要敗訴,就達成庭外和解,同意向沈先生支付360萬美元的賠償,由政府投傷害保險的兩個保險公司共同承擔。美國的安全規(guī)范覆蓋一切公共場所,政府和商家皆在其內。對公共場所廣泛的傷害保險,也使得萬一發(fā)生事故時,賠償有保障。
由此可以看到,個人傷害、急救,看上去是一些簡單個案,其實牽涉背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。
著名的南京“徐壽蘭訴彭宇案”,據(jù)《三聯(lián)生活周刊》報道,66歲的徐壽蘭是在醫(yī)院看到將要支付龐大醫(yī)療費用,才轉而指稱彭宇是撞她的肇事者。
假設這是事實,這也涉及了背后的老人的醫(yī)療保險問題。美國曾是出了名的非全民醫(yī)療保險國家,也就是容許一些人選擇不購買醫(yī)療保險。現(xiàn)在的全民保險也還在爭議和司法挑戰(zhàn)中。但是,即便沒有全民醫(yī)保時,美國的老人和低收入人群,也一直都在政府提供的醫(yī)療保險庇護下。
同時,任何急診急救都不能因病人無法支付而不救。先把“徐壽蘭訴彭宇案”這類案例的法律道德問題放在一邊,看政府對老人的醫(yī)療支持是否盡到責任,看我們有沒有“急癥沒錢也必須先救”的法律,看這樣的法律是否事實執(zhí)行,也可以避免“沒錢治傷”引出誣陷他人的下下策。
3 法律:傷害賠償是雙刃劍
在美國,在意外事故發(fā)生的三十天內,律師不得給受害者寄信兜售法律服務,也就是禁止所謂的“追逐救護車”。
今年8月,合肥一名婦女劉士勝好心用電動三輪車搭載76歲的鄰居回家,結果翻車造成老人死亡。新華網(wǎng)的報道,強調了劉士勝主動向死者家屬送錢,家屬不收錢還表示原諒她的無心之過,重點落到良心。
從雙方互動看,固然是重人情的正面例子。但是,就普遍意義來說,還是蘊含了交通法規(guī)不嚴的問題:電動三輪車在什么條件下可以載人?是否必須戴頭盔?假如有法可依、嚴格執(zhí)法,不僅這個老人,許多人都不必支付無謂的生命代價。就這個例子,假如老人重傷,需大量后續(xù)照料和費用,遠遠超出死者家屬和肇事者能夠承受的限度,那么,現(xiàn)實很可能逼得雙方不再維持人情故事,而是訴諸法律解決。
美國在1930年就有過一個著名的搭乘傷害案件,被告皮特駕汽車失控撞向護欄,造成后座的科恩終身傷殘,科恩因此訴皮特駕駛不當,求償。此案一直上訴到聯(lián)邦最高法院。最后原告敗訴的原因,是確認汽車失控前被告突然發(fā)病昏迷。假如是不當駕駛,被告還是要承擔法律責任。假如有法規(guī),違章載人導致傷害和死亡,肇事者受法律制裁和賠償,都是正常的。
當種種制度安排健全時,傷害可能銳減,急救發(fā)生的困擾也會銳減。但是,法律和制度是否能解決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問題?顯然不是的。困擾依然會有。一個社會中人,他的行為其實都在法律和道德律的管轄之下,法律再面面俱到,也無法管到大部分道德領域。在美國,也有失去道德底線的人,鉆法律漏洞獲利、或利用法律傷害他人。
美國的傷害賠償、民事訴訟的歷史長,自然會出現(xiàn)很多這方面的問題。1995年,美國聯(lián)邦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做出一項裁決,各州政府可以立法,對律師以拉生意騷擾傷害者及家屬的過度惡劣行為加以限制。在意外事故發(fā)生的三十天內,律師不得給受害者寄信兜售法律服務,也就是禁止所謂的“追逐救護車”,以保護哀傷民眾。
當時公布了佛羅里達州的一項研究,僅這一個州,專職經(jīng)辦傷害的律師們,每年就發(fā)出70萬封向顧客拉生意的信件。當時電郵不普及,還是通過郵局郵寄,其中40%是寄給意外事故受害人及其家屬的。也就是說,傷害賠償是一把雙刃劍,它既在保護受害者的利益,也因為律師的利益驅動,在拼命推動索償訴訟。
4 道德:對誣陷者反訴欺詐罪
中國重新開始民事求償?shù)臅r間非常短,預計未來面臨的過度求償、欺詐求償會更多。
再回到“徐壽蘭訴彭宇案”,老人跌倒反訴救助者求償,假如不是真的錯認,實質已是個誣陷欺詐案。有些情況即使被揭穿,也可以說是認錯人,但,有些情況明顯不可能錯認。例如,自己摔倒不可能錯認是汽車撞的。這種情況若發(fā)生在美國,很可能誣告者會被反訴欺詐罪。反訴的可能,也會減少一定數(shù)量的誣陷。
我記得一個最離譜的案子:兩個小女孩給鄰居送小餅干,為了帶來驚喜,她們把餅干小盒放在門口,按了門鈴就跑開了。結果,鄰居老太太說,說自己打開門沒見人,因驚嚇引發(fā)心臟不適,訴訟兩個女孩的家長要求巨額賠償。雖然最后她沒勝訴,但估計這兩個小女孩好心遭惡報受到的心理損傷,一定會伴隨一生了。
美國人如何看待這樣的事?絕大多數(shù)人會理解,在一個社會里,惡性事件必然會占一定比例;三億人口,必有一定比例的人不誠實甚至有惡意,一般來說,并不影響自己的行為。但是,假如某類負面事情發(fā)生多了,必然會影響民眾行為。
我自己習慣讓人搭車,這在以前的美國非常普遍,后來看到搭車人的犯罪新聞,雖然還是做,可確實會多一層防范和猶豫,同時也注意到,美國理所當然讓人搭車的好風氣已經(jīng)被改變。各國都在現(xiàn)代社會人性惡膨脹的各種弊端中掙扎,收效甚微,但是,堅持穩(wěn)定健康的家庭和學校正規(guī)教育,永遠是努力的最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中國重新開始民事求償?shù)臅r間短,在逐漸發(fā)展成熟后,它的正面和負面效應都會成長,預計未來面臨的過度求償、欺詐求償會更多。這是法律和道德律的交匯點,對人性的兩面要有充分估計。
之所以更多談包括教育在內的制度安排,因為這牽涉普遍的社會問題,如果社會普遍缺乏個人道德,也還是要追到政府對教育的干預和管理。
一條適當法律,可以避免大量傷害、解決普遍的問題。假如不著手培養(yǎng)彌補制度缺陷的大道德,而僅僅著眼于個人道德,那就還是在舍本逐末。
[版權聲明] 滬ICP備17030485號-1
滬公網(wǎng)安備 31010402007129號
技術服務: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
技術電話:400-052-9602(9:00-11:30,13:30-17:30)
技術支持郵箱 :12345@homolo.com
上海市律師協(xié)會版權所有 ?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