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道
正義的訴求少不了律師
日期:2008-12-02
作者:沈棲
閱讀:2,478次
1959年,世界發(fā)生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國際法學家大會在印度德里召開。這次大會通過了《德里宣言》——人類第一個以法治為主題的宣言。宣言認為,法治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目標,法治的標志是實行民主憲政、法律至上、司法獨立和保障律師執(zhí)業(yè)自由。宣言還明確,律師制度是實現(xiàn)正義訴求的一種途徑。從此,世界開始步入法治建設的新時代。
然而,正在忙于瞎折騰的中國卻與歷史提供的機遇失之交臂:1954年剛建立的律師制度,不到兩年便消亡了,繼而進入了大革文化命的十年動亂歲月。改革開放的曙光撕開了蒼穹的天幕,“依法治國,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”業(yè)已成為憲法確定的治國方略,律師重新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“亮相”,且大顯身手,魅力非凡。30年的歷史已經證實并將繼續(xù)證實這么一個論斷:正義的訴求少不了律師!
當“以階級斗爭為綱”的思維定勢改弦易轍之后,“你為誰辯護”不再成為一種對律師帶有質疑的社會困惑。律師的刑事辯護在實現(xiàn)正義訴求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雖說在司法過程中,只有律師因受嫌疑人的委托,其作為具有較為直接的利益上的驅動,但是,正義的訴求并不舍棄利益的合法性。在某種意義上說,正是利益的驅動,使律師有足夠的激勵去維護正義,為嫌疑人實現(xiàn)正義的訴求,去充任司法過程中的“鯰魚”角色以刺激司法過程中的警察、公訴人、法官三者履行自己對正義的責任。作為辯護人的律師對勝訴的追求,成為對公訴人追求勝訴的一種制衡力量,只要這兩種相對權力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,正義的訴求便會得以客觀實現(xiàn)。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律師、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艾倫?德肖微茨在《最好的辯護》中說:“刑事訴訟對立雙方所有當事人,如刑事被告人、被告人辯護律師、檢察官、警察和法官都在拼命爭奪個人和自身職業(yè)上的利益得失。雖說這個體制中似乎沒有人對抽象的正義感興趣,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實際達到的結果很可能是一種大體上公允的正義”。
為了達到一種“大體上公允的正義”,律師“站”在嫌疑人一邊,據理力爭,有罪無罪,以無罪辯之;罪重罪輕,以罪輕辯之。在這種情況下,律師有可能推翻公訴人的證據,嫌疑人將因此免遭冤屈,而減少一個冤屈,就是增加一份正義。即便嫌疑人最終被法官裁定有罪,該裁定也將建立在經過最細致的調查之后獲取的堅實、可信的證據基礎上。面對這樣的裁決,可以推定,嫌疑人本人將心服口服。這個社會也會相信,法官作出的裁決是公正的。嫌疑人推上被告席之后,除了自己的申辯外,律師辯護便成為他最后的“屏障”,倘若律師不盡責任,其連獲得正義訴求的機會也將殆盡。
毫無疑問,正義的訴求最大化的是體現(xiàn)在民商事的案件中。律師收費代理(除法律援助外)本是合乎情理,并非罪過。因為商業(yè)性也是律師的職業(yè)屬性之一。然而,法律認定的律師職業(yè)的商業(yè)性并不意味著主張律師職業(yè)的商業(yè)化?!吧虡I(yè)性”和“商業(yè)化”,一字之差,判若云泥。前者是律師在合理收費后,為當事人盡責,力求實現(xiàn)正義的訴求,后者則只是遵循等價交換(甚至出現(xiàn)小案收大費、收費不辦案的不等價狀況),不愿承擔社會責任,唯利是圖,甚至蛻化為一種純粹的利益共同體。這種突破職業(yè)底線的賺錢行徑一旦與政府權利或利益集團沆瀣一氣,那么,正義的訴求將成為一紙“空頭支票”。前不久,媒體披露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(qū)政府與下轄7家律師事務所簽訂協(xié)議,包攬本地律師為政府的“法律顧問”,不允許其代理“民告官”官司。如此的“紅頂律師”與政府權力默契配合,豈能為民仗義執(zhí)言?又豈能體現(xiàn)正義的訴求?
律師力戒“亂作為”,更應力摒“不作為”。近讀《我在美國坐牢》一書,作者將美國某些“不作為”的律師稱之為“不拿刀的強盜”:“有的律師拿了你的第一筆錢后,什么都不做,又要求第二筆,你很氣憤,欲換律師,那么,第一筆費用(一般為總費用的四分之一)就是肉包子打狗,一去不回頭了,你割舍不下,但不給第二筆,他又什么都不為你做,忍痛出第二筆,你就好像魚兒一樣被釣住了。政府免費派給你的律師,只是從政府手中領取定額的錢,又沒從當事人手中拿錢,他巴不得為你少做或不做工作。”在中國的律師界,像這樣的“不拿刀的強盜”并不乏例。律師一旦成了“不拿刀的強盜”,正義的訴求便將會降至冰點,也將會給律師業(yè)帶來致命性的職業(yè)危機。這,并非聳聞的危言。
[版權聲明] 滬ICP備17030485號-1
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
技術服務: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
技術電話:400-052-9602(9:00-11:30,13:30-17:30)
技術支持郵箱 :12345@homolo.com
上海市律師協(xié)會版權所有 ?2017-2024